九、财务状况与产品价格
(一)企业资产与负债
1.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
(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企业填报年末资产总计时内资企业应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和递延税款借项七项之和;外商投资企业应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税款借项八项之和。即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项的期末数填列。
(1)流动资产 是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可以变现或耗用的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或者业务活动中不断地在生产循环中周转,不断改变其形态,其价值一次性消耗、转移或者实现。
1)流动资产构成: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年内到期的本期债券投资及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按其性质可分为:速动资产和非速动资产,速动资产是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等随时可以变现的资产。非速动资产主要是指存货。
①货币资金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货币资金是能够立即动用的流动资产,最富流动性。它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结算户存款、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存款和在途资金,但不包括远期支票存款、临时借条、银行退票、停业银行中的存款、已指定用途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
②短期投资 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③应收帐款净额 是指工业企业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减去坏帐损失准备金后的余额。
坏帐损失是指企业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列入坏帐损失处理的应收帐款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同意,企业只有在下述两种情况下才能确认坏帐损失: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依照民事诉讼法清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②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④应收票据 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⑤预付帐款 是指企业根据合同规定预付给供货单位的货款。
⑥存货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各种资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存货内容有所不同,例如,工业企业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在途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确认是否本企业存货按所有权的基本原则进行统计,即凡是在盘存日期,法定所有权属于企业的一切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不管其存放地点如何,都是本企业的存货。因此存货取得其所有权时确认。
存货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a.库存材料 指企业购入的各种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零部件、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b.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
指为了包装企业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和由于价值低、易损耗等原因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如桶、箱、瓶、坛、袋、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等。
c.自制半成品、在产品
是指已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但尚未全部完工、在销售前还要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或正在加工的产品。
d.产成品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末完成的全部生产过程、已验收入库或可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各种产品价值。
2)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月平均余额
|
=
|
月初流动资产余额+月末流动资产余额
|
2
|
流动资产季平均余额
|
=
|
报告季内各月平均流动资产余额之和
|
3
|
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
|
=
|
1至12月各月月初、月末流动资产余额之和
|
24
|
(2)长期投资 指企业直接向其他单位投资且回收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现金、实物和无形资产、以及已购入并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股票、债券等投资。
(3)无形资产 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通常代表企业所拥有的一种法定权或优先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4)递延资产 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摊销期限超过一年,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改良工程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如大修理费用)。
(5)其他长期资产 是指除以上各项之外的资产,如特种储备资产、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6)企业资产结构分析 企业资产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资产中各项资金分布运用是否合理。主要指标有:
1)自有资本构成比率 反映企业自有资本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这个比率一般超过50%,表明企业经营的安全性较好。
自有资本构成比率(%)
|
=
|
自有资本合计数(所有者权益)
|
×100%
|
资产总额
|
2)资本负债比率 是指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的比率,这个比率一般应大于100%,说明企业自有资本多于借入资金,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较好。
资本负债比率(%)
|
=
|
自有资本合计数
|
×100%
|
借入资金占用数
|
3)流动资产构成比率指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总额的比重,由于流动资产的获利能力一般比固定资产较低,因此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不宜过大。
流动资产构成比率(%)
|
=
|
流动资产合计
|
×100%
|
资产总额
|
4)流动资产对固定资产比率指企业流动资产占用额对固定资产净值的比率。
企业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比例,这样才能既保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又能保证收益性的实现。
流动资产对固定资产比率(%)
|
=
|
流动资产合计
|
×100%
|
固定资产净值合计
|
5)应收帐款占流动资产比率表明流动资产中,应收帐款所占比率,其比率过大,将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应收帐款占流动资金比率(%)
|
=
|
应收帐款
|
×100%
|
流动资产
|
(7)固定资产 指使用年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它包括房屋、建设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资产。
工业固定资产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它的主要特征是:①它们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生产产品或服务而拥有的实物资产,因此不包括无形资产,不包括供出售的资产。如机械制造企业,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是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生产完工准备销售的机器则是流动资产中的产成品;②是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使用,不改变本身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随着磨损而逐渐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并通过产品销售收回;③是其单位价值比较大,它们的价值来自取得合法财产使用权的交换能力,而不是来自履行契约,因此不包括各种长期投资;④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不只是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因此它既与流动资产不同,也不包括各种预付费用。
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工具等资产作为固定资产,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
新制度还明确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境外固定资产应同时具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1000美元以上的两个条件。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为低值易耗品。
1)工业固定资产总量
①固定资产合计 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所占用的资金合计,即上述四项之和。填报此项时应注意不要用固定资产原价加上其他三项。
②固定资产计价 正确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是客观反映企业财产的必要条件,也是正确计提折旧的重要前提,固定资产通常有以下几种计价方法。
A.原始价值
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应按固定资产的原始实际成本,即取得固定资产时的原始价值
(简称原值或原价)。这一规定遵循了“按实际成本估价”的会计原则。在实际业务核算中,由于固定资产的来源不同,原始价值的确定方法也不一样,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确定。
购入的固定资产,购入全新固定资产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以及为使该资产达到预期工作状态所支付的各项费用作为原值;购入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该项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作为原值。
自行建造完成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帐。
其他单位投资输入的固定资产应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记帐。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租赁合同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帐。
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的,按原固定资产的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帐。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原值,接受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也应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成本作为原价。
用借款购进固定资产,其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所购进固定资产的成本。如固定资产的购进发生非正常中断时间较长的,其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计入所购进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将其计入当期损益,直到购进重新开始;但如中断是使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况所必需的程序,则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仍应计入所购进固定资产的成本。
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的价值记帐,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企业已经入帐的固定资产,除发生下列情况外,不得任意变动其入帐价值:
①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价值重新估价;
②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
③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
④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
⑤发现原计固定资产价值有错误。
B.重置价值
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是指按现行市场价格重新购置同样固定资产所需的全部支出。在历史成本原则下,固定资产按原始价值入帐后,在一般情况下不再根据其重置价值进行重估。只有在无法确定某项固定资产的原价时,才按其重置价值进行估价。一般的情况是:盘盈的固定资产、购入已用过的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需要按重置完全价值记帐。在组建新的企业,如股份公司时,投资者用厂房、设备等实物作为投资,也需首先进行估价,亦即确定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及净值,并应由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出具证明,作为财产的记帐依据。
C.折余价值(又称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也称帐面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减去累计折旧以后的余额。通过折余价值与原始价值相比较,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D.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 是报告期内固定资产净值余额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余额
|
=
|
月初固定资产净值+月末固定资产净值
|
2
|
季平均余额
|
=
|
季内各月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之和
|
3
|
年平均余额
|
=
|
1至12月各月月初、月未固定资产净值之和
|
24
|
2)固定资产的构成 固定资产按其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综合为七大类。
①生产用固定资产 是指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固定资产。包括生产经营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动力设备、传导设备、器具、工具、运输设备、管理用具等。
a.房屋包括厂房、生产经营用房、办公用房、库房
(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如通气、通水、通油管道、电梯等)。
b.建筑物指除房屋以外的各种建筑物。包括塔、池、井、架、棚
(不包括临时工棚、车棚等简易设施)、场、路、桥、平台以及独立于房屋及机器设备以外的管道、烟囱、围墙等。
c.机器设备指企业用于工业生产的各种机器和设备。包括:
工作机器及设备:指各种机器和设备。如金切机床、锻压设备、铸造机械、木工机械、平炉、转炉、电炉、化铁炉、生产线及配套设备等。
动力设备:指用于生产的电力、热力、风力或其他动力的各种设备。如蒸汽锅炉、内燃机、发电机组、电动机、变电设备及其他电气机械、氧气站设备,煤气发生设备、空气压缩设备、工业泵等。
传导设备:指用于传导电力、热力、风力、液体、气体等的各种设备。如通讯、输电线路、石油输送管线、通讯、通气、通水管道、电梯等。
起重运输设备:指企业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起重运输设备和载人运输工具。如各种汽车、拖车、船舶、机车车辆、电瓶车、翻斗车、各种起重机
(吊车)、卷扬机以及各种传送机械等。
d.工具、器具指具有独立用途的各种工具、器具。如计量用器具、消防用具、办公用具
(微机、传真机)以及其他经营管理用器具等。
e.其他生产用固定资产除上述以外的各种生产用固定资产。
②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的固定资产。包括职工食堂、宿舍、浴室、理发、医院、疗养院、专设的科学研究试验机构等单位使用的房屋、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
③租出固定资产 指按照规定出租给外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它的使用权已经转移,所有权仍属出租企业。
④未使用固定资产 指已完工或已购建的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以及因改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
⑤不需用固定资产 是指企业多余或不适用的,需要进行处理的固定资产。
⑥土地 指国家资产管理部门清产核资及评估、对确认单独作价入帐的土地。包括三部分:一是在1951年国家清产核资和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确认已经单独估价入帐的土地;二是1996年按财工字
[1996]3号件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时的土地评估后按其价值50%入帐的土地;三是目前在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产权交易中由国家资产中介机构评估,经国家资产管理局确认批准后按其作价据实入帐的土地。
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指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租入的固定资产。融资租赁时间一般比较长、要在租赁期满后、租赁设备产权一般归承租方,因此,融资租赁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的形式。在租赁费未付清之前,所有权不属于本企业。在租赁期内企业应按使用权视同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统计。
3)本年新增固定资产 是指年内购入、租入、企业所有者投入、接受捐赠和企业自行建造、清产核资增值等增加的固定资产。新增固定资产=购入+租入+建造完成+投资转入+捐赠转入+盘盈+清产核资增值+其他
4)本年减少固定资产 指本年内出售,投资转出
捐赠转出、报废、非常损失、清产核资减少等减少的固定资产。
本年减少固定资产=出售+投资转出+捐赠转出+报废+非常损失+清产核资减少+盘亏+其他
5)折旧 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限内因损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或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
①累计折旧 指企业在报告期末提取的历年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
②本年折旧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
③对企业计提折旧的一般规定:
a.企业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是指在用的固定资产包括生产用、非生产用和出租的三类。是指房屋和建筑物
(无论使用与否均应计提折旧);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车辆、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和大修理停用的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和以融资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b.企业不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建设工程交付使用前的固定资产;破产、关停企业的固定资产;过去及目前按国家资产管理部门规定经评估确认已经估价单独入帐的土地;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c.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是以当月初应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帐面原值为依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以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提折旧。
折旧的计算方法
企业可选择使用以下四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即平均年限法(或称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所用方法一经选定,不得任意变动。
平均年限法
平均年限法,是以固定资产应提折旧总额除以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每年折旧额的方法。它是假定固定资产提供效用和获取收益的潜力随时间的增加而减退,与其使用程度无关。因此,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可以均衡地摊配于其使用寿命内的各个期间。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
=
|
1-预计净残值率
|
×100%
|
预计使用年限
|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与固定资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紧密联系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企业,如汽车运输业、企业专用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和大型设备计提折旧一般采用此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每一单位工作量应计提折旧额
|
=
|
月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
|
规定的总工作量
|
其中,规定的总工作量依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用途而定,可以是总行程公里数,亦可以是工作小时总数和总工作台班数或总产量数。
某项固定资产的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完成工作量×单位工作量应计提折旧额
在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算折旧时,一般要确定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我国新财务制度规定净残值率按固定资产原值的3%~5%确定,若净残值率低于3%或高于5%的,由企业自主确定,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值
(原值减累计折旧)乘以一个固定不变的百分率,计算该期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个固定不变的百分率的计算为直线法的折旧率乘2,即:
折旧率=直线法折旧率×2
双倍余额递法的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如果在某一折旧年度,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小于按年限平均法计算的折旧额,应改为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一般采用下列公式进行判断:
当年按双倍余额递
减法计算的折旧额
|
<
|
(账面净值-预计净残值)
|
剩余使用年限
|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用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
(已减预计清理费用)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个分数就是折旧率,其分子为某年年初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为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数逐年之和。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
|
=
|
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数
|
×100%
|
预计使用年限×(1+预计使用年限)/2
|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6)固定资产利用分析指标
①固定资产有用率 又称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指企业期末固定资产净值在期末固定资产原值中所占比重。它表明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或有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有用率(%)
|
=
|
报告期末固定资产净值
|
×100%
|
报告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
②固定资产有形磨损率 又称固定资产损耗系数或固定资产折旧程度。是指固定资产磨损额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它反映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磨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有形磨损率(%)
|
=
|
固定资产磨损额(已提取折旧累计数)
|
×100%
|
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
③固定资产退废率 又称固定资产废弃系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报废清理的固定资产原值与报告期初全部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固定资产退废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退废率(%)
|
=
|
报告期内退废固定资产原值
|
×100%
|
报告期初全部固定资产原值
|
④固定资产更新率 又称固定资产更新系数。指报告期新增固定资产原值与报告期末全部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它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更新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更新率(%)
|
=
|
报生期内新增固定资产原值
|
×100%
|
报告期末全部固定资产原值
|
统计该项指标时应注意式中新增固定资产,指通过各种形式增加的全新固定资产,不包括任何形式增加的旧固定资产
(如有外商投资的二手设备)。
⑤固定资产利用率 这个指标通常可以用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增加值;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利润或利税等指标从固定资产生产能力发挥的角度和固定资产占用角度来综合地反映固定资产利用程度和创造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百元固定资产
实现的增加值
|
=
|
报告期增加值(元)
|
×
|
12
|
报告期平均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
累计月数
|
每百元固定资产
实现利税(或利润)
|
=
|
报告期利税(或利润)(元)
|
×
|
12
|
报告期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百元)
|
累计月数
|
(注)在公式中×12〖〗累计月数是表示将计算结果核算成年度水平。因为反映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经济效果指标时,通常是以年度水平比较,因此计算时可以先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对应比较的指标进行调整。如月度增加值、利税
(或利润)指标乘以12,季度指标乘以4,调整为年度水平。
2.负债
负债是企业资产总额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是指企业所能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一般按偿还期限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年末负债合计 指企业本年末负债合计法。填报这项指标时有两点需要注意:①调整后的会计资产负债表在负债合计中增设了“递延税款贷款”(外商投资企业列在“其他负债”类项目下,应包括在负债合计中)。②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未交税金、未付利润项有可能为负数,当负数过大时,企业的流动负债也可能是负数。
(2)负债分类
企业负债一般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 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其具体内容包括从银行借入的短期借款,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应付帐款、预收货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和已计入成本尚未支付的预提留用等。
①短期借款 是指企业借入的还款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短期借款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补充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各项资金。短期借款的债权人一般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
②应付帐款 是指企业购买商品、材料、物资和接受劳务供应等业务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③应付票据 是指企业在购买材料等经济活动中,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时,其所签发、承兑的商业汇票。按承兑人的不同,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
这里应当指出应付帐款和应付票据两者虽然都是由于交易而引起的负债、都属于流动负债的性质、但两者还有不同点,就是应付帐款是尚未结清的债务,而应付票据是一种期票,是延期付款的证明,有承诺付款的票据作为凭据。
④预收帐款 是买卖双方协议商定,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而发生的一项负债,这项负债要用以后的商品、劳务等偿付的。
⑤应付工资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应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统计部门在填报该项指标时应当注意,该项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本期累计提取的应付工资总额,不是会计“资产负债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应付工资”项目的期末余额。应根据企业会计“应付工资”科目的本年贷方实际发生额合计数填列。
⑥应付福利费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累计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总额。目前企业职工福利费用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是企业准备用于企业职工福利方面的资金。如用于职工的医药费、医护人员工资、医务经费、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的工资等。填报该指标时,企业应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本年贷方反映的本年提取的福利费用合计数填列。
⑦应付利润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应付给投资者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利润。
⑧其他应付款 指企业除了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以外发生的一些应付、暂收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款项。如应付租入固定资产和包装物的租金、存入保证金、应付统筹退休金、应付赔偿款等。
⑨未交税金 指企业应交而未交的各种税金。
2)流动负债平均余额 指报告期企业流动负债的平均余额数。其计算公式为
季平均余额
|
=
|
报告季内各月流动负债平均余额之和
|
3
|
年平均余额
|
=
|
1至12月各月月初、月末流动负债之和
|
24
|
3)长期负债 指企业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如补偿贸易方式引进设备价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二)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拥有的权力,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的数额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从其形式来看,所有者权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者的原始投资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积累。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有者权益按照其形成的来源和性质的不同,一般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四部分。
1.实收资本 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企业可作为长期周转使用的经营资金。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股份制企业应填列股本、即实收资本
(股本)。
股本 指股份制企业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的资本,反映企业发行股票的按股票面值收到的股票本金。
(1)国家资本 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实际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
(2)集体资本 指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
(3)法人资本 指其他法人单位
(包括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如投入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
(4)个人资本 指社会个人或本企业内部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实际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如购买股票等。
(5)港澳台资本 指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所有的资产以各种形式实际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
(6)外商资本 指外国投资者所有的资产实际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
2.资本公积 指由于资本或资产以及其他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公积金。其主要来源包括:①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资本金的差额,如发行股票的溢价净收入;②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③对资产评估后确认的法定资产增值部分;④资本比率折算差额。
3.盈余公积 是指企业为保证继续发展,增强企业后劲,为弥补以后年度可能发生的亏损,按一定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部分。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转增资本、弥补亏损或分配红利。
其中,公益金指企业按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专门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资金。
应当指出我们在索取资料填报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指标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论填报月、季、年报资料,所有能够从会计“资产负债表”上直接摘录的指标,都要注意应按照会计“资产负债表”的报告期的期末数填列。
(2)所填报的指标数据应按统计规定的统计指标审核要求逐项审核,如出现不符合审核要求的情况,要查明原因,如确为特殊情况,并且会计上已作处理的,都要随有关报表附上文字说明。
(3)必须保证资产负债三个要素的基本平衡关系式。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成本和费用
1.费用
(1)费用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包括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1)生产费用 是指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一定时期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亦即产品成本项目。
2)期间费用 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包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就全部转入损益,而不计入产品成本。
①管理费用 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工厂总部)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诉讼费、审计费、排污费、绿化费、业务招待费、税金、土地使用费(海域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坏帐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
(减盘盈)财产保险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具体来说:
公司经费:包括工厂总部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公司经费。
工会经费:是指按职工工资总额2%提取拨给工会的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
劳动保险费:是指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
(包括按规定交纳的退休统筹金)、价格补贴、医药费
(包括支付离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退休干部的各项经费。
待业保险费: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交纳的待业保险基金。
董事会费:是指企业最高权力机构
(如董事会)及其成员为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等。
咨询费:是指企业向有关咨询机构进行科学技术经营管理咨询所支付的费用,包括聘请经济技术顾问、法律顾问等所支付的费用。
审计费:是指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查帐验资以及进行资产评估等发生的各项费用。
诉讼费:是指企业因起诉或应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排污费: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交纳的排污费。
绿化费:是指企业对厂区、矿区进行绿化而发生的零星绿化费用。
税金:是批复企业按规定支付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土地使用费
(海域使用费):是指企业使用土地
(海域)而支付的费用。
土地损失补偿费: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破坏的国家不征用的土地所支付的土地损失补偿费。
技术转让费:是指企业使用非专利技术而支付的费用。
技术开发费:是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科研试制的费用以及试制失败损失等。
无形资产摊销:是指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在下列限额内据实列支:全年销售净额在1500万元
(不含1500万元)以下的,不超过年销售净额的5‰;超过1500万元
(含1500万元),但不足50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超过5000万元(含5000万元),但不足1亿元
(含1亿)的,不超过该部分的2‰;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1‰。
②财务费用 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后的支出)、汇兑损失
(减去汇兑收益后的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企业发生的短期借款的加息,也应计入财务费用。
③销售费用 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包括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广告费、展览费、租赁费
(不含融资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费用。
(2)产品成本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为了生产一定品种和数量的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是生产过程中支出的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有关费用支出的总和。这些耗费的货币表现就是企业的产品成本。
1)生产成本 亦称制造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
①直接材料 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设备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其他直接材料。
②直接工资 包括企业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③其他直接支出 包括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职工福利费等。
④制造费 用指企业各生产单位
(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生产单位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或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 是以总成本除以产品产量得到的单位产品平均成本。总成本受产品产量变化的影响,不能确切地反映成本水平的变化,只能反映产品生产费用的总规模,是企业分析生产费用超支或节约的重要依据。单位产品成本不受产品产量变化的影响,是表明成本水平的基本指标,单位成本的构成项目其口径范围与生产成本相同。
3)产品销售成本 指企业在销售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该指标不包括期间费用,即不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企业应当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当期费用,即对于应属于本期的各项费用,不论其是否实际支付,均应确认为本期的费用;对于不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付出,也不应确认为本期费用。该指标应根据“利润表”中“产品销售成本项”的期末数填列销售时,表现为销售成本。
4)产品成本、费用分析指标
为了观察企业产品成本、费用水平,便于企业进行前后期对比或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选择以下主要指标。
①成本费用利润率 是实现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它是反映企业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指标,也是反映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
|
=
|
利润总额
|
×100%
|
成本费用总额
|
式中成本费用总额包括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②商品产值成本率 指报告期内商品产值与生产成本之比。它是反映生产总成果与生产费用总消耗比率关系的经济效果指标。商品产值成本率越低,说明生产费用消耗越少,则经济效益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产值成本率(%)
|
=
|
报告期生产成本
|
×100%
|
报告期商品产值
|
③产值成本费用率 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业总产值
(现价)与成本费用之比。它能够反映企业可能达到的利润水平。因为工业总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各种工业产品总量的价值,而成本费用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全部费用总和。这个比率越低说明可能获得的利润越高。计算公式为:
工业总产值成本费用率
|
=
|
报告期成本费用总额
|
×100%
|
报告期工业总产值(现)
|
④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可以直接通过对成本项目进行分析、观察企业成本水平。
(四)损益及分配
1.损益指标 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企业的收入与费用情况,并计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
(或亏损)的数额,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获利能力;二是反映企业财务成果的分配过程和结果。还可以用于分析企业实现利税的构成与分析,从而研究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1)产品销售收入 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劳务等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总额。现行的会计制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产品销售收入,即以销售实现为依据,销售实现一般有两个标志:一是物权转移;二是收到货款或取得索取货款的权利。以上两个标志必须同时具备,才能确认为销售实现。填报这一指标,对内资企业来说,产品销售收入实际上是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即产品销售净额。它与三资企业的产品的产品销售净额的口径一致。在一般情况下,产品销售收入应等于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之和。
(2)出口产品销售收入 指企业报告期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到国外的销售收入。
(3)新产品销售收入 指企业报告期生产的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
(4)产品销售成本 (见成本和费用条)。
(5)产品销售费用 (见成本和费用条)。
(6)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各种税金及附加。包括: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三资企业此项指标只含消费税和资源税。填报此项指标时应注意,实行新税制后,会计上规定应交增值税不再计入“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项,无论是一般纳税企业还是小规模纳税企业均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单独反映。
(7)产品销售利润 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扣除其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三资企业为销售毛利,是指产品销售净额减去产品销售税金和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亏损以“-”号表示)。
(8)其他业务利润 指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即其他业务收入
(销售材料和包装物出租,运输等非工业性劳务的收入)扣除其他业务成本、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
(9)管理费用 (见成本和费用)。
(10)财务费用 (见成本和费用)
(11)营业利润 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
(工业企业是指产品销售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即:
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2)投资净收益 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包括分得的投资利润、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以及认购的股票应得的股利和收回投资时发生的收益等。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企业所获得的投资净收益,即投资收入扣除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后的余额。
(13)营业外收入 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确实无法支付而应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教育费附加返还款。
(14)营业外支出 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企业搬迁费、编外人员生活费、职工子弟学校经费、治理三废支出;非常损失、新产品试制失败损失等。
(15)利润总额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最终经营成果,是企业的收入减去有关的成本与费用后的差额。收入大于相关的成本费用,企业就盈利,反之则亏损。企业利润的形成见下列关系式:
1)内资企业利润形成
①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
②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
③营业利润+投资净
收益 +补贴收入+营业外 收入-营业外
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利润总额
2)外资企业利润形成
①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产品销售净额
②产品销售净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产品销售毛利
③销售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产品销售利润
④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
⑤营业利润+投资净
收益+营业外 收入-营业外
支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利润总额
3)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利润形成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国外所得税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
(16)应交所得税 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从生产经营等活动的所得中交纳的税金。
(17)净利润 即息、税后利润,是指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扣除应上缴所得税后的净额。是企业当年全部可分配利润的主要来源。即:
净利润=利润总额-应交所得税
2.利润分配
(1)计算出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净利润-应交特种基金+年初未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
(2)计算出企业累计尚未分配的利润
可供分配
的利润+盈余公积补亏-单项留用
的利润-补充流动资本-提取盈余公积-应付投资者利润(股利)-其他=未分配利润
①提取盈余公积 是反映企业当期实际提取的各种盈余公积,包括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和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②应付利润 是反映企业应付给投资者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利润。填报这一指标时应注意与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未付利润”相区别,未付利润是指企业期末应付而未付给投资者的利润,而应付利润则是反映企业本期应付给投资者的利润。本期应付利润如为负数,则表明企业多付给投资者的利润。
外资企业可供所有者分配的利润计算:
可供分配利润=净利润-职工奖励及 福利基金-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利润转作投资+
年初未分配利润+已弥补
亏损
年末未分配利润=可供分配利润-已分配股利-利润归还投资(中方、外方)
上述反映企业成本、费用、权益及分配方面的指标应分别根据企业会计“产品生产成本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销售费用明细表”、“利润表”、“利润分配明细表”中指标数值填列。
(五)企业交纳税金
1.应交增值税 指工业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工业产品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产品及货物价值的活动所应交纳的增值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
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
输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小规模纳税企业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全年计税销售额×征收率(6%)
2.销项税额 是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合计。
3.出口退税 是反映企业出口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而收到退回的税款。
4.进项税转出数 是反映企业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必须输出的进项税额。
5.进项税额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
6.减免税额 反映企业在报告期按国家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7.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反映企业在报告期按国家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8.年初(末)未抵扣数 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才会出现未抵扣数,年初(末)未抵扣数必须小于等于零。
9.已交增值税 是报告期已经上交的增值税额。
上述增值税计算公式中的项目均可从会计的应交弥补款项表中的有关项目本年累计数填列。
10.本年上交税金额 指企业上交的各项税金,包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消费税、教育费附加)、应交增值税、所得税及管理费用中的房产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实行定额税的村及村以下企业和个体单位,填报其上交的定额税。
11.企业实现利税 指报告期本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包括实现利润(为税前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附加包括教育费附加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六)其他指标
1.计算增加值的有关指标
(1)中间投入 (参见工业生产有关条目)
(2)本年应付工资总额 同前负债中表述
(3)主营业务应付工资总额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实际支付给从事主营业务活动的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它是根据企业会计“应付工资”科目本期输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的贷方发生额
(即本期应由上述科目负担的工资)归纳计算填列。
(4)本年应付福利费总额 (见负债中有关条目)
(5)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总额 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累计提取的从事主营业务活动人员的福利费总额。该指标应根据企业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中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提取的福利费用归纳计算填列。
2.关于三资企业填报的有关指标
(1)年末累计客商协议投资额 是指从首次到本年末按照协议、合同客商累计应投入的资本及企业向境外借款的数额。填报本项指标可根据企业签订的协议、合同计算填列。
(2)年末累计客商实际投资额 是指从首次投资至报告期末历年累计客商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及企业向境外借款的数额。包括现金、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形成的实收资本及从境外借入的资金、客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也包括在内。
填报该指标时还要根据填报要求按投资的不同形态分别列出现金和实物的数额。现金指以货币资本进行的投资;实物是指用设备、仪器、原材料等有形资本的投资。
(3)已分配股利 是反映企业已经决定分配给投资人的股利数额。填报此项时还应根据要求将中方、港澳台、外国应分得的股利分别列出。可根据会计“利润分配表”中“已分配股利”项的本年实际数及其明细项目填列。
(4)企业外汇收支差额 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外汇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包括上年结转的外汇余额。外汇收入包括借入的生产流动资金、出口收汇及其他外汇收入。外汇支出包括进口产品用备品配件、原辅料、支付职工工资、偿还对外借款本息、已分配利润、股息及生产经营中的其他外汇支出。
(5)进口用汇 指企业为生产经营而进口设备、原材料、散件零部件及生产、生活用品等外汇支出。在填报时要折合美元计算。该指标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搜集整理填报。
(6)出口创汇 指企业出口产品直接收取的外汇。也要求折合美元计算。该指标可根据会计“利润表”中“附注:产品销售收入”项的“非人民币名称和金额”栏内的本年累计数计算填报。
(七)工业产品价格
1.工业品价格统计的目的 是反映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
(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出厂价格和企业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的价格水平、价格结构及价格变动趋势,研究价格变化对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反映价格体系改革的进程、效果和问题,为了解工业品价格的状况,制订工业品的价格政策、以及发挥价格这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2.目前我国商品的价格种类
(1)政府定价 是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2)政府指导价 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3)出厂价格 指工业企业向商业(物资)部门或商业企业、其他生产单位、个人等出售或调拨产品的价格,亦称工业生产者价格。出厂价格一般由平均生产成本加上工业利润和税金构成。它是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最初价格,是制定工业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基础。
(4)市场调节价 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5)批发价格 也叫商业批发价格、指批发企业向零售企业或按规定可以从批发企业进货
(即享受批发价待遇)的单位供应商品的价格。批发价格是在工业品出厂价或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中间环节的价格。
(6)零售价格 指零售企业向城乡居民、机关团体出售生活消费品和办公用品,以及向农民出售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
(7)平均价格 指同一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不同价格的平均水平。它代表每种商品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典型价格水平。典型价格水平指最有代表性的概括水平。
(8)平均价格常用的计算方法
a.算术平均法把总体单位的标志值相加,得到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从而反映出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这样计算出来的平均数为算术平均数,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平均数。基本计算公式为:
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数
b.几何平均法是几个价格变量连乘积的几次方根。在统计研究中常用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在计算不同时期年度平均价格上涨幅度时,也用这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3.工业产品价格 工业品价格包括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产品价格是由产品成本和利润、税金及销售费用所组成。
(1)工业产品价格的形式 工业企业经济核算采用现行市场价格,然而市场价格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是由于各种价格所包括的因素不同。
1)基本价格 它是单位产品在生产中形成的价格。基本价格包括单位产品的中间投入价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它不包括生产税净额。
2)生产者价格 它相当于产品的出厂价格,它是生产者将自已生产的产品提供市场销售时的价格。从价格构成因素看,是由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加上工业利润和税金构成。
3)购买者价格 它是使用者购买产品所支付的实际价格。从内容上看,它是生产者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和运输费用。
(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主要是指企业按市场调节价格自行采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的价格。
(3)工业产品平均出厂价格 工业产品价格一般用平均价格表示。平均价格是指同一产品(规格)在一定时期内的不同价格的平均数,代表工业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价格水平。它可以研究各类产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同类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之间的比例等情况,为国家制订合理的价格政策提供依据。
平均价格的计算 某种规格产品(或原材料,燃料,动力)的平均价格是根据企业报告期内按各种价格形式实际销售
(或购进)该种规格产品(或原材料,燃料,动力)的销售 (或购进)总金额除以销售 (或购进)总数量计算求得。基本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平均出厂价格
|
=
|
某种产品销售总额
|
=
|
∑(产品出厂单价×销售量)
|
某种产品销售量
|
∑销售量
|
由于产品平均出厂价格是按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因而它的大小必然受结构(权数)变化对价格的影响,而产品平均价格水平只能反映纯价格因素的变动情况,而结构变化不属于价格变动范畴,为保证真实,准确地反映工业产品价格变动,平均价格就应分别按产品品种和规格计算。计算公式为:
某规格产品(原材料)
报告期平均价格
|
=
|
该规格产品(原材料等)报告期实际销售(购进)总金额
|
该规格产品(原材料等)报告期实际销售 (购进)总数量
|
为了观察分析不同产品价格形式的结构变化,还要计算国家定价平均单价,指导价,其他价平均单价等不同形式的平均价格。计算公式同上,计算时要注意分子分母的口径必须一致。
4.工业产品价差 是指同一产品同一时间由于质量不同,地区不同,价格形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异。
合理的价差反映生产和实现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差异,是实现产品等价交换原则的重要内容。合理的价差有利于改善工业地区结构,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改善产需衔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产品的价差,主要有以下凡种:
(1)产品质量价差 是指同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由于产品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上的差异。计算公式为:
质量价格差价=优等品(或一等品)价格-合格品价格
质量价格差异率 (%)
|
=
|
质量价格差价
|
100%
|
合格品价格
|
(2)浮动价与平价差价
浮动价与平价差价=浮动价-平价
浮动价与平价差率 (%)
|
=
|
浮动价-平价
|
100%
|
平价
|
(3)出厂价格与成本的差价是指产品出厂价格与单位成本的差额。主要是研究价格的合理性。为合理计价提供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出厂价格与成本差价=某种产品平均单价-单位产品成本
出厂价格与成本差率 (%)
|
=
|
产品出厂价格与成本差价
|
100%
|
单位产品成本
|
(4)地区差价是指同一产品不同时期内由于销售地区不同形成的价格差异。计算公式为:
地区价格差价=销地价格-产地或中间地价格
地区价格差率 (%)
|
=
|
地区价格差价
|
100%
|
产地或中转地价格
|
(5)购销价差是指同一产品在同一时期内,在同一产品不同市场,物资供应机构或商业经营单位购进价格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购销价格价差=批发价格-出厂价格
购销价格差异率 (%)
|
=
|
购销价格差价
|
100%
|
出厂价格
|
计算产品质量价差,基础价格一般可选择标准产品的价格。计算产品的地区差价基础产品可以选定某一地区的价格,也可用全国平均价格。也可选用淡季的价格。计算产品各种形式之间的差价,一般是以国家定价作为基本价格。
5.工业产品价比
(比价)它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某些有联系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对比关系。产品价比不同于产品价差,价比是指有经济联系的不同产品之间价格的数量关系;价差是指同一产品的各种价格的数量关系。
产品价比是不同产品价值量的比例,通过产品价比的变化,可以起到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研究产品价比的合理程度,有利于理顺价格关系和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
工业产品的价比,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用途一致的产品的价比;
(2)新老产品的价比;
(3)矿产品、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价比;
(4)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的产品价比;
(5)工农业产品的价比。
产品价比指标有单项比价和综合比价两种。
单项比价,是一种产品价格与另一种产品价格的比率。产品的综合比价,主要是用以反映部门之间的价比关系,需通过价比指数进行观察。
6.消除价值量指标价格变动影响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已取代了计划商品经济,工业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已变为多种价格,价格变动对价值量指标动态可比性影响越来越大,为正确分析研究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过程中,价格变动影响的程度,如何科学地消除价格变动影响,是一个需妥善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不变价格法用不变价格总产值和销售产值计算的工业生产速度实质上是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的工业生产指数。计算公式为:
工业生产指数
|
=
|
∑Q1P0
|
100%
|
∑Q0P0
|
式中:Q1Q0——报告期和基期产品产量
(销售量)
P0——产品不变价格
由于工业产品的不变价格在较长时期内也有变动,历年工业总产值
(销售产值)进行对比时,也需要以不变价格换算系数调整。不变价格换算系数就是用两种不变价格计算的更替年份的工业总产值相比,计算公式为:
不变价格
换算系数
|
(%)=
|
交替年按新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
|
100%
|
交替年按旧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 (销售产值)
|
交替年份就是宣布改用的不变价格的年份,每一个不变价格的制订的次年即为交替年。
(2)价格差额法是把报告期比基期的工业价值量指标因价格变动而发生的差额直接计算出来,然后调整为可比价格计算的总产值
(销售产值)、增加值,再进行动态对比的方法。
工业品价格变动包括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与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变动两个方面,其价格变动差额可分为四项:
1)由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收入额;
2)由于产品销售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收入额;
3)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支出额;
4)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支出额。
上述四项价格变动差额的计算方法是:
1)由于产品销售价格变动而增加
(或减少)的收入额=∑报告期某种产品生产量(销售量)×(报告期某种产品平均销售单价-基期某产品平均销售单价)
报告期某产品平均销售单价
|
=
|
报告期某产品销售总金额
|
报告期某产品销售量
|
2)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变动而增加
(或减少)的支出额=∑报告期某种原材料的消耗量×(报告期某种原材料平均购进单价-基期某种原材料平均购进单价)
原材料的平均购进单价的计算公式是:
某种原材料平均购入价格
|
=
|
某种材料期初盘存总金额+本期购入金额
|
某种材料期初盘存数量+本期购入量
|
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总产值 (销售产值)、增加值:
1)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总产值
(销售产值)=报告期现行总产值-由于产品出厂价格提高而增加的产值+由于产品出厂价格降低而减少的产值。
=〖〗
工业生产速度
|
=
|
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总产值(销售产值)
|
×100%
|
基期总产值(销售产值)
|
2)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增加值=报告期工业增加值-(由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收入额-由于产品销售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收入额)+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支出额-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价格降低而减少的支出额。
增加值发展速度
|
=
|
报告期工业增加值-产品价格总额+原材料等价格差额
|
×100%
|
基期工业增加值
|
1)差额法的计算原则:凡是报告期有生产量的产品或有消耗的主要原材料、燃料,只要其价格比上年有变动,就要计算价格变动影响差额。
2)产品品种较多的企业可选择主要产品产值,或销售额占全部总产值或销售额比重的90%以上。
3)产品品种与规格繁多,且平均销售价格差别较大的企业,可按等级、档次、规格、型号进行分组,再按组
(类)计算。
4)属于企业消耗原材料、燃料、动力的品种结构变化,销售产品的品种结构变化,均不计算价格变动差额。
(3)价格指数紧缩法 是利用价格指数消除产品价值量动态指标中的价格因素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就是用价格指数作为缩减因子去除产品总价值总动态系数,就可以推算出产品物量指数。
1)消除现价总产值
(销售额)中价格变动影响的方法
产品总价值动态指数=产品物量指数×产品价格指数
产品物量指数=产品总价值量动态指数-产品价格指数
2)消除工业增加值中价格变动影响的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变动,受双重价格的影响,即产品价格和物质消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用价格指数紧缩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采用双重缩减法,即把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物质资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调整为用生产法计算的现价工业增加值,求得按基期可比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然后与基期工业增加值进行对比。
报告期可比价格增加值
|
=
|
报告期现价总产值
|
-
|
报告期物耗价值
|
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
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
|
=
|
报告期可比价格增加值
|
×100%
|
基期增加值
|
7.价格总水平和价格指数
价格总水平与价格总指数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作为某一商品的价格,既看得见,也可用等量的货币进行交换。价格总水平是将所有商品价格用同度量因素加权计算出来的平均价格,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期所有商品或类别商品的总量指标,在数学形式上虽然表现为绝对数,可以用货币量进行表示,但比较抽象,不可能也无必要用等量的货币进行交换。价格总指数则是将不同时期的价格总水平进行比较的结果,用以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期所有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是一个相对数,不能用货币数量表示,而用两期价格总水平的比值×100%来表示,在一般的叙述中常常省略%号。
(1)基期和报告期 价格指数是表明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时期的价格水平相对比来计算的。在这种比较中,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即是基期;与之进行对比的时期叫做报告期,也叫做计算期。目前我国编制的价格指数均以计算价格指数的当月作为报告期,而将与之对应的上年同月或上月作为基期。例如,1998年11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10月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下降2.9%,其报告期为1998年10月份,基期就是1997年10月份。
(2)权数 又称比重,是权衡每个商品项目重要性的统计指标。权数的总和一般为100或1000。在计算价格指数时,由于各个商品的性质不同,使用价值不同,价值量大小也相差悬殊,因此不能把每个商品的价格直接相加后进行比较;也不能把每个商品的价格变动幅度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必须首先确定这种商品的购、销额(或量)在购、销总额
(或量)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计算价格指数的权数。
权数一般有固定权数和变动权数两种。固定权数指权数确定后在较长时期内使用;变动权数指权数随报告期
(计算期)而经常调整变动。
(3)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定基指数指一定时期内对比基期固定不变的指数。环比指数指对比基期随报告期
(计算期)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指数,如月环比价格指数的基期为上月;以上年同期(月指数为上年同月,季指数为上年同季)为基期的指数,叫作年(月、季)距环比指数。
(4)工业产品价格指数
①工业产品价格指数
工业产品价格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通过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可以反映工业产品供需关系的变化,研究企业经济效益的真实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品价格指数K
|
=
|
∑P1q0
|
=
|
∑
|
P1
|
P0q0
|
=
|
∑KW
|
P0
|
∑P0q0
|
∑P0q0
|
∑W
|
上式中:P1P0分别为报告期、基期工业品平均价格
q1q0分别为报告期、基期工业品销售量
K为个体价格指数,K为综合价格指数
W为权数,∑表示相加之和
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的编制,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根据选择的代表产品价格资料编制个体价格指数并给之一定的权数,通过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直接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和类指数。其计算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计算各类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计算时要分两种情况:
对于没有分列规格的产品,其价格指数可直接用该产品的报告期平均单价与基期平均单价相比求得。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规格品)价格指数
|
=
|
某种产品报告期平均单价
|
某种产品基期平均单价
|
即K=P1/P0
某种产品平均单价=该产品(规格)销售总余额〖〗该产品(规格)同期销售总量
对于分列若干代表规格品的产品,则应先计算代表规格品的个体价格指数
(计算公式同上),然后按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该产品的报告期平均单价与基期平均单价相比求得。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价格指数
|
=
|
各规格价格指数之和
|
规格品个数
|
即K=(K1+K2+……Kn)/N
代表产品的选择是否妥当直接影响价格指数的正确性。选择代表产品的原则是:按行业选择代表产品,使各主要行业都有足够的代表产品;选择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大的产品;选择价格变动趋势在同类产品中代表性较大的产品;有些产品规格型号繁多,其价差较大,要选择若干规格品为该产品的代表。
目前我国选择400种代表产品,代表规格共计700种左右,每种代表产品至少选择两个企业填报,在选择代表企业时力争分布合理。
第二步:计算权数。
工业产品价格指数的权数是用工业产品销售额计算的。为了取得全国和分行业、分产品的价格指数资料,采用两级权数方法,第一级为每个行业的代表产品销售额权数,第二级为各个行业工业产品销售额权数。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各个行业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然后分行业计算各代表产品的销售额占代表产品销售额之和的比重,再乘以该行业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换算成为代表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这就是各代表产品的权数,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这里应注意,每种代表产品的权数也是有代表性的,因此各行业中代表产品的权数之和应等于该行业的权数,各行业权数之和或所有代表产品权数之和应为1000‰。编制工业产品价格指数使用的权数一经确定,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经济发展一段时间以后,权数就要统一进行调整或重新计算。
第三步:计算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
编制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指数采用的是产品直接计算法。就是在产品个体价格指数的基础上,把目录中所有代表产品的个体价格指数分别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加总,再除以权数之和,即可求得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指数。计算公式为:
②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生产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工业生产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价格变动对工业产品成本的升降有重要作用,它是影响工业产品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原材料购进价格统计主要是研究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的水平及其变动,反映流通领域费用支出及其变化,分析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变动对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计算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进行的。这是因为,工业生产耗用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所有原材料的购进价格都进行统计,只能选择一部分原材料作为代表样本,以样本的价格变动代表全部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其计算公式为:
原材料购进价格总指数
|
=
|
∑(原材料购进价格个体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权数)
|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权数
|
编制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具体步骤是:
计算代表原材料 (燃料等)的个体价格指数。计算时要分两种情况:
对于没有分列规格的原材料
(燃料等),其价格指数可直接用该原料(燃料等)的报告期平均单价与基期平均单价相比求得。计算公式为:
原材料个体价格指数
|
=
|
本期某种原材料的平均购进单价
|
基期该种原材料的平均购进单价
|
即K=P1/P0
式中
原材料平均购进单价
|
=
|
某种原材料购进总金额
|
某种原材料购进总量
|
代表原材料 (燃料)的选择,应以那些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主要原材料以及价值量较大的原材料为宜。
对于分列若干规格的原材料
(燃料等),则应先计算代表规格品种的个体价格指数 (公式如上),然后再按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该种原材料的价格指数。计算公式为:
某种原材料价格指数
|
=
|
各规格品种价格指数之和
|
规格品种个数
|
(八)企业财务评价分析指标
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财务评价指标分析企业的经济实力,经济条件、偿债能力、投资收益、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有:
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
由于企业的利润总额不能反映利润水平,通过利润额与相关指标对比,它舍弃了经营规模的差异,从而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反映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和获利能力。
(1)总资产报酬率 是企业盈利水平与全部资产的比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
|
=
|
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
×
|
12
|
×100%
|
平均资产总额
|
累计周数
|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利息支出,从资产报酬的角度来说,也是当期资金投入所得。
式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
(2)总资产利润率 是企业实现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是衡量企业全部资产使用效率与获利能力,表明1元资产可以获取多少利润。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利润率(%)
|
=
|
利润总额
|
×
|
12
|
×100%
|
平均总资产
|
累计月数
|
(3)资金利润率 是指已实现的利润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之比,它是分析资金投入效果和资金运用经济效益的主要分析指标。
资金利润率(%)
|
=
|
利润总额
|
×100%
|
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
(4)销售利润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利润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率。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这个比率越大,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高,企业经济效益越好。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
|
=
|
产品销售利润
|
×100%
|
产品销售净收入
|
2.企业所有者权益评价
(1)资本保值增值率 是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
|
=
|
报告期所有者权益
|
×100%
|
上年同期所有者权益
|
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总计
(2)资本收益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是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本收益率(%)
|
=
|
净利润
|
×100%
|
实收资本
|
(3)净资产收益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主要是反映企业净资产获利水平。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
|
=
|
利润总额
|
×100%
|
平均所有者权益
|
3.企业偿债能力评价
(1)资产负债率 是反映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比率的指标,该指标即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负债的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得到保障的程度越高,其比率一般应高于50%;如接近100%,说明企业已濒临破产;如超过100%,表明企业已资不抵债,视为达到破产的警戒线。其比率一般在50%~60%之间较为正常。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
|
=
|
负债总额
|
×100%
|
资产总额
|
资产与负债均为报告期期末数。
(2)流动比率 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表明企业每1元钱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
|
=
|
流动资产
|
×100%
|
流动负债
|
(3)速动比率 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
|
=
|
速动资产
|
×100%
|
流动负债
|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上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目前国际一般公认流动比大于2,速动比应达到1时,才表示企业财务状况比较稳固,从实用角度出发,一般认为流动比1.5以上,速动比在0.75以上为偿债能力优良;流动比1.5以下,速动比0.75以下为普通;流动比1以下,速动比0.5以下为不良。
(4)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
|
=
|
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
|
×100%
|
利息费用
|
已获利息倍数反映企业经营业务收益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一般而言,判断企业已获利倍数是否合理,大多与其他企业特别是本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结合企业连续几年的已获利倍数进行分析判断。
4.企业运营效率评价
(1)总资产周转率 表明一定时期企业总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总资产的利用效率或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周转率(次数)
|
=
|
产品销售收入
|
×
|
12
|
平均资产总额
|
累计月数
|
(2)流动资产周转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是一个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也是一个资金利用效果指标,反映再生产的循环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
|
=
|
产品销售收入
|
×
|
12
|
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
累计月数
|
式中的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期初和期末的流动资产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产品销售收入反映企业的销售规模,企业生产效率高,生产的周期缩短,资金占用就少,产品积压少或没有积压,客户拖欠款少或不拖欠,使用银行的贷款就少,就会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反之,则资金周转速度减慢。有的企业一块钱能顶十块钱用,而有的企业十块钱只能顶一块钱用,其道理就在这里。用不同时期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进行比较,可以反映企业生产循环的快慢,资金利用效果的优劣,还可据此分析出资金节约量:((基期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报告期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基期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也是解决资金紧张,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3)存货周转率 是表明一个企业销售能力,分析存货是否过量,是衡量企业购、产、销平衡的一种尺度。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次数)=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
平均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
(4)应收帐款周转率 也称收帐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帐款的周转快慢。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 (%)
|
=
|
赊销收入净额
|
×100%
|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
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期初应收帐款金额+期末应收帐款金额)÷2
5.企业对社会贡献程度评价
(1)社会贡献率 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创造支付价值的能力。
社会贡献率 (%)
|
=
|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
×100%
|
平均资产总额
|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即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支付价值总额。包括工资、(含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
(2)社会积累率 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家提供的积累总额与企业社会贡献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对社会提供积累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社会积累率 (%)
|
=
|
上交国家财政总额
|
×100%
|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
式中,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如管理费用中的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和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
6.股份制试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
(1)普通股权益报酬率
股份制试点企业如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股票,在计算普通股收益报酬率时,应从净收益中先扣除优先股股利。
普通股权益报酬率(%)
|
=
|
净收益一优先股股利
|
×100%
|
平均普通股权益
|
股份制试点企业如果只发行普通股,可分析计算净值报酬率指标如下:
净值报酬率(%)
|
=
|
利润总额
|
×100%
|
平均股东权益
|
(2)普通股每股收益额
普通股每股收益额就是指普通股平均每股所应摊得的收益额,即以当年发行普通股的加权平均股数去除当年的归属于普通股的净收益。计算公式如下:
普通股每股收益额(元)
|
=
|
净收益-优先股股利
|
外发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
|
股份制试点企业如果只发行普通股,可分析计算每股盈余指标如下:
(3)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就是指普通股每股在年度内应得现金股利,表明股份制试点企业的获利能力。股票投资者为了衡量股票的价格,通常以常期的“每股股利”除以“目前每股的市面价格”,考察本利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利比率
|
=
|
目前每股市价
|
×100%
|
当期每股股利
|
(4)股利分派率
股利分派率
|
=
|
每股现金股利
|
×100%
|
每股收益额
|
股利分派率就是指普通股每股现金股利与每股收益额之比,用以考察企业分派的股利占每股净收益额的比例。
(5)证券收益率
证券持有期收益率
|
=
|
股息(或利息)+证券面值期末价格与期初价格之差
|
×100%
|
证券期初价格
|
证券预期收益率
|
=
|
股息(或利息)+证券面值的预期价格
|
×100%
|
证券期初价格
|
证券收益是指投资者从证券投资中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包括两部分:一是定期支付股息或债息;二是证券溢价出售的收益。证券收益率指标反映一定时期内证券的股息或债息与该证券当时市场价格的比率,它能说明投资的本金每年能产生多少百分数的收益比率。从指标计算的公式考察,决定证券收益率的因素有:利率、期限(剩余期限)、认购价格
(投资本金)等。
证券预期收益率与实际证券收益率指标之间的利差,表现证券风险。证券风险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市场风险。由于证券的交易价格是按市场价格进行的,因而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或收益。如市场价格上扬,证券投资者就获利;反之,就会受损。如果证券价格趋跌,则出售证券有利,而购入者受损。第二,企业风险。企业风险一般指破产倒闭的风险,或是指生产萧条、企业处境艰难、政府干预企业等风险。企业破产倒闭对股票和债券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大部分投资和收益。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管理措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跨国公司企业还要面临外国政府的干预,甚至面临国有化、被没收等风险。第三,购买力风险。购买力风险一般指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证券投资者定期所获的固定收入的购买力实际有所下降。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市场利率上升,而证券价格下降,因此,证券投资者可能遭受实际购买力减少和证券市场价格降低的双重损失。
(6)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
|
=
|
股东(所有者)权益总额
|
×100%
|
资产总额
|
股东权益比率指标是反映股东(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比率的指标。企业股东权益比率越大,其负债比率就越低,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股东权益比率的高低,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股东权益过高,不一定是好的现象。如果长期借款的比率低于资产报酬率,股东可以负债经营,而得到更多的投资报酬,反之企业负债经营就会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当利率超过资产报酬时,就会使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失。
(7)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
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
|
=
|
负债总额
|
×100%
|
股东权益总额
|
负债对股东权益比率是反映负债总额占股东权益总额比率的指标,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反之,财务风险越小。
(九)财务指标统计中的有关问题
1.相关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1)企业租入固定资产的统计方法
企业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其租赁形式不同可分为临时性租赁和融资租赁。两者的统计方法是不同的:
1)临时性租赁(或称经营性租赁) 是指企业为解决生产经营上的临时需要而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列入企业的管理费,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作为自有固定资产入帐核算,只在备查簿中作备查登记。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中不包括临时性租赁的固定资产。
2)融资租赁 是指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租入固定资产。这种租赁方式与临时性租赁相比一般租赁期限较长,租赁费用包括了设备的价款、租赁费、借款利息等,而在租赁期满后,设备产权要转给承租方。因此,融资租赁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的形式,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由承租方计提折旧,因此,企业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中应包括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
(2)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与应税销售额的区别
销售收入是指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动所得的收入。新税制实施后,企业销售收入不再包括销项税额,即不含税销售收入,对此财务处理和税务处理是一致的,但按财务核算的销售收入与税收的计税销售额有较大的区别。按照增值税条例及细则规定,应税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包括收取的一切价外费用,也就是说应税销售额不仅包括财务上已作销售收入处理的部分,还包括财务上不作销售处理的视同销售的价外费用。视同销售是企业尚未真正实现销售,但应作为销售实现计算缴纳税款,具体包括: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给设在外市县
(不包括设在同一市县)的另一机构用于销售;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无偿赠与他人。价外费用具体包括价外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奖励费、违约金、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联系与主要区别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联系是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全部负债是形成企业资产的来源,在资产负债表上都反映在右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上的合计总额等于资产总额。但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1)对象不同。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负担的经济责任;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对投资人负担的经济责任。
2)性质不同。负债是经营或其他事项中发生的债务,是债权人对其债务的权利;所有者权益是投资者对投入的资本及其投入资本的运用所产生的盈余
(或亏损)的权利。
3)偿还期限不同。负债必须在一定时期
(特定日期或确定日期)偿还;所有者权益一般只有在企业解散清算时(除按法律程序减资等外),其破产财产在偿付了破产费用、债权人的债务以后,如有剩余财产,才可能还给投资者,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一般不能收回投资。
4)享受的权利不同。债权人只享有收回债务本金和利息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和经营管理;所有者权益在某些情况下,除了可以获得利益外,还可以参与经营管理。
(4)成本、费用的联系与区别:
①费用和产品成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费用中的产品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费用是按时期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产品对象归集的。
②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区别在于:生产费用包括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构成本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而生产成本只是生产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从费用和成本归集的原则看出,一种完工产品的成本可能包括几个时期的费用。
③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关系:构成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需要直接或间接地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是费用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在产品、产成品成本的各项费用。
④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的关系:生产成本是生产费用中构成产品成本的部分,在产品尚未出售前表现在存货中,待销售时,表现为销售成本。
(5)企业的“应付福利费”和“盈余公积-公益金”的区别
企业按规定从成本中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福利费,在“应付福利费”科目核算;从所得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在“盈余公积-公益金”科目核算。应付福利费和公益金都是用于福利方面的资金,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使用范围不同:福利费是用于企业职工个人的福利支出,这方面消耗性的支出,是企业对职工个人的支付,支出后不能再收回。因此,福利费属于流动负债的性质。(福利费支出详细内容同前负债中应付福利费表述)。公益金是用于集体福利方面的支出,如购建职工住宅、兴建集体福利设施、包括职工浴室、食堂等,这些支出形成的资产可以通过提取折旧等形式,从以后的收入中得到补偿,公益金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性质。
2.财务状况表中允许出现负数的指标及处理方法
在工业统计财务状况表中,允许出现负数的指标有:
(1)“所有者权益指标”。它反映的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会计上把所有者权益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四部分。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而言,资产不会小于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可能为负数。而一个连年亏损的企业,本钱亏净,再继续亏损,在会计报表上,“未分配利润”项目用负号表示,列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这时,如果未分配利润数大于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之和时,所有者权益指标出现负数。表示企业负债大于资产,即是通常所说的资不抵债。
(2)“利润指标”。我们从前面企业利润形成公式看这个指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主营业务利润
(即产品销售利润);二是营业利润,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是利润总额。四是净利润,即所得税后利润。由于利润指标的计算有减项,如为亏损或净亏损,利润指标都用负数表示。
(3)“财务费用”(其中:利息支出)指标。这个指标是企业在筹集资金等财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包括利息支出(或利息收入)、汇兑损失
(减汇兑收盘)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等,如果利息收入大于利息支出、汇兑收益大于汇兑损失,财务费用
(其中:利息支出)指标出身负数。
所有者权益、利润、财务费用
(其中:利息支出)指标出现负数,在统计报表中,均要按实际发生的负数填列。
(4)“应交增值税指标”。当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大于销售税额时,企业应交增值税出现负数,这时企业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指标填报应交增值税时企业和综合部门汇总时都应按零处理。如当期不足抵扣的进项销税额可转入下一个报告期抵扣,如计算当期增加值时,应交增值税按负数填列,就会造成当期工业增加值虚减。
3.“三资”企业填报财务状况表中的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销售利润指标的方法
用于“三资”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中的利润科目的设置与内资企业不同,因此,三资企业在填报财务状况表时应进行技术处理。其方法是:产品销售收入填报产品销售净额、即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折扣与折让的净额。产品销售利润填报产品销售毛利减产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的余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