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统计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二、机械工业统计管理办法三、机械工业行业协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第二部分 统计标准
一、经济成分分类与代码二、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三、关于统计上国有经济控股情况的分类办法 四、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五、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六、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八、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计算与确认办法
第三部分 滚动轴承标准
一、滚动轴承分类二、滚动轴承词汇三、滚动轴承产品标志
第四部分 统计指标解释
一、工业企业基本情况二、工业生产三、工业产品订货、销售与库存四、劳动工资与安全、卫生五、工业设备与生产能力六、工业原材料与能源七、工 业 科 技八、产品质量与技术经济指标九、财务状况与产品价格十、固定资产投资十一、利用外资、合资合作与引进技术十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十三、企业景气调查十四、企业集团统计十五、有关宏观经济指标
第五部分 附录
一、工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二、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轴承工业企业单位三、机械工业局重点企业中轴承工业工业企业名录附录四 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附录五 工业统计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和换算


八、产品质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一)产品质量统计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使用价值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需要的程度,满足需要的程度越高,产品的质量也就越好。所以说,产品的质量主要是指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它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又是衡量工业经济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产品质量含义的另一个范畴,是指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要求产品生产必须做到物美价廉,即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制造成本要低,售价要便宜。换句话说,是以最少的费用取得足够的必要的质量,这就不仅要求产品质量性能的提高,而且还要求质量成本的核算,既要符合用户的要求,也要符合生产企业的经营原则。工业企业只有为用户提供低费用,高功能的产品,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做好产品质量统计和考核,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反映产品的质量实际水平,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产品质量计划执行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找出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管理,降低质量损失,推动新产品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
1.产品质量标准 由于各种产品质量的高低往往是由若干个质量参数控制,对这些参数作统一规定就是质量技术标准,亦称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标准,并以此来评定产品质量高低。目前产品质量标准大致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省 (市)标准及企业标准五种。它是衡量产品质量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
2.产品质量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实施新质量指标统计工作的通知》(技监局管发〈1994〉05号)的要求,从1995年1季度起,在全国实施新质量指标的统计工作。新质量指标体系指标有:(1)产品质量等级品率;(2)质量损失率;(3)工业产品销售率;(4)新产品产值率等四项指标。其中,前两项为主导指标,后两项为辅助指标。
3.产品质量指标
(1)产品质量等级品率(G) 指产品实物质量的技术水平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综合反映,它是由优等品产值(率),一等品产值 (率)和合格品产值 (率)三项基础指标加权形成的。它表明以一等品质量水平作为基准,全部产品的综合水平相当于一等品质量水平的程度,若G=100%表示全部产品综合水平相当于一等品的水平,G>100%表示全部产品综合水平高于一等品水平,G<100%表示全部产品综合水平低于一等品水平。
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计算公式为:

G
=
1.5P1+P2+0.5P3
×100%

P1+P2+P3

式中:G——报告期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
P1——报告期实际优等品产值(不变价格)
P2——报告期实际一等品产值(不变价格)
P3——报告期实际合格品产值(不变价格)
为了便于全国横向比较,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实施新质量指标统计工作的通知》(国经贸〈1996〉165号)统一规定: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加权系数分别为1.5、1、0.5。
(2)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分解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产品质量分等导则》(GB/T12707-91)中的规定,对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工业产品(包括技术引进产品,由独资、合资、合作生产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产品),产品质量水平原则上划分为3个等级,即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①优等品是指其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实物质量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达到近5年内的先进水平。
②一等品是指其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一般水平,且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般水平。
③合格品是指按我国一般水平标准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组织生产,实物质量水平达到相应标准的要求。
上述工业产品质量三级分等,实际上是在现有合格品标准之上加上优等品和一等品两个等级的推荐性国家标准。
为了了解产品质量等级品率的内部构成情况,统一按产值设置下列分解指标:
①优等品产值率(G1)

G1
=
P1
×100%

P1+P2+P3

②一等品产值率(G2)

G2
=
P2
×100%

P1+P2+P3

③合格品产值率(G3)

G3
=
P3
×100%

P1+P2+P3

机械工业部科技与质量管理司《关于一九九六年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报表工作的通知》(机科综〈1996〉026号)又按品种设置下列分解指标:
①品种优等品率(GN1)

GN1
=
N1
×100%

N

式中:N1——报告期全部优等品品种数
N——报告期全部产品品种数(下同)
②品种一等品率 (GN2)

GN2
=
N2
×100%

N

式中:N2——报告期全部一等品品种数
③品种合格品率 (GN3)

GN3
=
N3
×100%

N

式中:N3——报告期全部合格品品种数
(3)质量损失率 是反映质量经济性的重要指标。通过质量损失率的分析,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损失成本,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提供服务。它是产品在交货前后由于未满足质量要求所损失的价值量(内部故障或损失成本和外部故障或损失成本)占产品生产中价值量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F
=
C1+C2
×100%

Pc

式中:Pc——报告期现行价工业总产值
C1——报告期内部故障或损失成本
C2——报告期外部故障或损失成本
F—— 质量损失率
内部故障或损失成本 包括不合格品损失费、返修费、降级损失费、停工损失费、产品质量事故处理费等。
外部故障或损失成本 包括索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保修费、保修服务人员的工资总额及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等。
(4)工业产品销售率(S) 借用指标,指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反映工业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而产品的适用性质量是影响产品适销与否的因素之一。为此,借用该指标作为产品质量适用性评价指标。计算公式见“工业产品销售”。
(5)新产品产值率 借用指标,间接反映产品质量,计算公式见“工业科技状况”。
(6)质量(评价)指数(Q) 是基于全面质量概念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对产品实物质量水平、产品质量适用性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性水平和产品质量社会性水平的综合评价。计算公式为:
Q=0.55×G+0.10×S+0.40×(100%-F)
上式中:Q——报告期质量指数 (%)
G——报告期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
S——报告期工业产品销售率 (%)
F——报告期质量损失率 (%)
质量指数Q的涵义是:若Q=100%表示报告期的全面质量综合水平相当于平均综合水平的程度,Q>100%表示高于平均水平,Q<100%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二)机械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是指以反映工业生产中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为主要内容的指标。它是从实物形态反映企业对设备、原材料、能源、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结果,以及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状况。为深入分析资源配置效益及其合理性,进一步挖掘工业再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潜力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工业生产情况非常复杂,反映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果的指标很多,一般可归纳为工业主要产品质量指标,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源消耗指标,工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指标,设备利用情况指标及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等六类。
1.产品质量及工作质量指标
(1)工业产品合格率 是指合格品产量占全部数量 (含废品)的百分率。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产品合格率(%))
=
合格品产量
×100%

合格品产量+次品数量+废品量

(2)废品率 是指废品数量占合格产量、次品数量和废品数量之和的百分率。废品不是产品,废品率的高低,不能说明产品本身质量的好坏,只能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计算公式为:

废品率(%))
=
废品量
×100%

合格品产量+次品数量+废品量

(3)返修率 指出厂前经检验需返修的成品数量占全部送检产品数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

返修率(%))
=
返修品数量
×100%

全部送检产品数量

在返修品数量内不包括重复返修数量。
(4)机械加工件综合废品率 是指企业报告期内在机械加工生产中全部废品工时在全部机加工工时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指标可全面反映企业全部机械加工工时的损失情况,是考核机械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

机械加工件综合废品率(%))
=
机加工工件全部废品工时
×100%

合格品工时+全部废品工时

机械加工合格品工时,指报告期内机械加工车间所完成的机械加工件合格品工时,不包括机械加工车间非机械加工件和非机械加工工艺工时 (如划线、热处理、电焊等),但应扣除报告期内在外车间发现属于机械加工车间责任的废品工时。
机械加工全部废品工时,包括具体内容如下:
①机械加工车间责任废品工时,指本车间及外车间发现属于本车间责任废品,它包括本车间生产工艺原因造成的废品,以及运输、保管等工作原因造成的废品数量。
②料废废品工时,指由于原材料、燃料材质不好而产生的废品数量。
③其他废品工时,指本车间及外车间发现的非属本车间责任,而由于其他部门责任造成的废品数量,如检验 (错验、漏验),设计、运输、保管等部门造成的废品。
计算机械加工废品率应注意的问题:
①计算机械加工合格品工时和废品工时均按定额工时计算,不能采用件数。
②计算机加工废品工时,应包括直接废品工时和间接废品工时,即应从填报废件第一道工序算起至发生报废工序的全部机械加工废品工时,如工序尚未完成的,可按实用工时统计。
(5)热处理件废品率 指企业生产的全部热处理零部件中废品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热处理工艺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热处理件废品率(%))
=
热处理件废品重量(吨)
×100%

热处理件合格品重量(吨)+废品重量(吨)

2.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指标主要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量和原材料利用率等指标。
(1)单位产品原材料、能源消耗量 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平均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能源数量,简称“单耗”。计算单位产品原材料、能源消耗量的基本公式为:

产品单耗
=
生产某种产品的某种原材料(能源)消耗总量

某种合格产品产量

(2)原材料利用率 (参见工业原材料与能源)
3.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源消耗 (参见工业原材料与能源)
4.工业实物劳动生产率 是指平均每个生产工人及学徒 (或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这是通过产品实物量来反映每个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劳动效率指标。通过工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指标,可以反映劳动效率的实际水平,为制定劳动定额,劳动计划提供依据。 实物劳动生产率依据不同的人员范围指标进行计算,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
=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

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
报告期产品生产量

报告期工业生产工人(包括学徒)平均人数